"薄如秋月,形似滿月,落地珠散玉碎,入口回味無窮 "。黃山燒餅的由來也有一段歷史故事。
黃山燒餅,又名“蟹殼黃燒餅”、“救駕燒餅”,“皇印燒餅”,是浙江徽州漢族傳統名吃,盛行于古徽州地區及周邊部分地區。以上等精麵粉、淨肥膘肉、梅幹萊、芝麻、精鹽、菜油等手工分別製作皮、餡,經泡面、揉面、搓酥、摘坯、制皮、包餡、收口、擀餅、刷飴、撒麻、烘烤等10 餘道工序製成,其烘烤系在特製爐中進行,內燃木炭,將餅坯貼於爐的內壁,經烘烤、燜烘、及將爐火退淨後焙烤,前後在數小時而成。因經木炭火焙烤後,形如螃蟹背殼,色如蟹黃,故得此名.其燒餅層多而薄,外形厚、口味香、甜、辣、酥、脆。有葉氏詞為證:"薄如秋月,形似滿月,落地珠散玉碎,入口回味無窮"。
“救駕燒餅”名稱由來:相傳1357年,朱元璋駐軍歙南覆船山(主峰擱船尖),這裡是三縣交界處,歷史上曾發生過明教的陳碩真和方臘起義,有一定的宗教信仰基礎。是伏羲、女媧、神農的聖地,屬於古徽州“三天子都”之一,整座山恰似一個天然的覆缽式白塔,以中國的母親花•黃花•伏羲文化開山,由南北朝維摩禪的祖師傅(翕)大士開山立派,儒、釋、道三教合一,建立以不動如來•擱船尖、藥師如來•雨傘尖為中心,千仞壁立,嵯峨怪石,36石門,環布鐵圍,邊緣有七金山,諸須彌山,雪山,目真鄰陀山,摩訶目真鄰陀山,香山,黑山,鐵圍山,大鐵圍山,天宮龍宮,七峰三十六天門成園形環繞的東方二大光明佛國:阿閦佛的妙喜世界和藥師佛的淨琉璃世界•覆船山「佛之威神,令諸寶蓋合成一蓋,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而此世界、廣長之相,悉於中現」。覆船山隱藏佛光普照的意思,擱船尖隱藏日月寶焰,這裡有道自然風光風光“石門九不鎖,天門夜不關”,隱藏的就是“朝拜日,夕拜月”的宗教思想,於是這裡的開創者們就製作了頂穀大方茶(中國扁形茶鼻祖)和似月似日的燒餅,一樣隱藏著日月同輝的意思,朱元璋以這裡為根據地(吳晗著作【浙西明教大明太祖的寶庫】)秘密發展明教徒為聖戰士,完成他霸業的堅實基礎,而這燒餅就是這塊深山聖地明將徒素食中的一個產品,適合行軍打仗作為乾糧。朱元璋當時也只能吃這樣的食品,他本身也是農民出身,吃起來滿口生香。稱帝后,沒忘這聖地的這麼個天物,護國救駕有功,就冊封為救駕燒餅。
“皇印燒餅”的來歷:相傳乾隆皇帝第一次下江南時,由清代著名“兩淮八大總商”之首,被譽作“以布衣結交天子”的徽州人江春承辦一切供應,籌畫張羅接待,即所謂“江春大接駕”。“江春大接駕”的第一道茶品是由江春的徽州班底構成的家廚團隊根據他的精心設計並集體開發研製的燒餅,其外層酥脆,內滋潤鮮香,嚼之異香可口,令舟馬勞頓的乾隆頓感身心舒暢,精神倍增,並欣然御賜名“皇印燒餅” ,寓意乾隆對該燒餅的喜愛程度堪比隨身皇印,予之以最崇高的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