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旅結合 踐行精準扶貧】
近年來,馳名中外的祁門紅茶與旅遊結合得很緊密。祁門縣旅委主任胡意勝推薦的祁春紅茶莊園讓人不由讚嘆:「嘿!這簡直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啊!」
莊園內,一池碧水,波光粼粼。四周樹影婆娑、群山環抱,茶樹一輪一輪呈梯田狀鋪滿山腰,幾名遊客正在興高采烈地拍照。1964年出生的祁春紅茶莊園莊主廖善寶說:「2011年,我首次聽到‘茶旅結合’4個字時,第一反應就是莫名的興奮,下意識地感覺到這就是我想做、要做的事。」
廖善寶是祁門當地人,當過教師、學過畫、經過商,履歷豐富的他,決定沖著「茶旅結合」大幹一場。經過半年跋山涉水的選點,他租下2000畝荒山,經過4年「愚公移山」式的改造,今年3月,眼前這座集種茶、品茶、賣茶、客棧、攝影、戶外運動和垂釣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祁春紅茶莊園終於開園了。
在被譽為「中國靈芝之鄉」的宣城市旌德縣,該縣旅遊委主任黃道平介紹該縣的特色鄉村旅遊線路時說,「靈芝休閒養生遊是靈芝與旅遊嫁接的結果。」黃山雲樂靈芝有限公司的靈芝生產基地是該條旅遊線上的重要景點。在這里,一眼望不到頭的翠竹林海里,一片片靈芝茁壯成長著,大的蒼勁有力,小的萌萌可愛,讓人不禁心動。公司負責人張林湄說,當初並沒有想到靈芝還能成為旅遊景點,自打縣里大力宣傳和培養靈芝養生旅遊線路以來,來這里的遊客越來越多了,我們還推出了靈芝養生餐,形成了靈芝的銷售、養生、觀賞、攝影和旅行一條龍服務,效果非常好。
在皖南,像這樣「旅+農」「旅+林」「旅+漁」的特色旅遊村不勝枚舉,僅黃山市就有188個行政村從事鄉村旅遊接待服務。旅遊正在改變著農村和農民,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支重要力量,成為精確扶貧的新實踐之路。
在安徽,靠旅遊脫貧致富的第一個村非緊鄰黃山的上張村莫屬。1987年,受黃山影響,村民們依托村里的翡翠谷,自發地將山場入股開發旅遊,並湊錢修起了簡單的遊覽步道和售票房。經過20多年的發展,當時年人均收入不足200元的貧困村成為現在遠近聞名的富裕村,2014年,上張村人均純收入達4萬元。
安慶嶽西黃尾鎮則是近幾年旅遊脫貧致富的一個新典型。該鎮是一個傳統的林區,過去木材是群眾的主要收入來源。進入21世紀以來,嶽西縣加強了生態保護,重點生態區域做到零采伐,群眾增收更困難了,生活貧困,201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才2900元。2011年,黃尾鎮決定發展旅遊業,開拓致富路。該鎮一方面大力整治鎮區環境,實施「美化」工程,引導農民創建木柵欄農家小院100餘家;另一方面,重點開發大別山彩虹瀑布風景區等精品景區。僅幾年工夫,鄉村旅遊火起來了,2014年,全鎮共接待遊客40萬餘人次,鄉村旅遊綜合收入達1.1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了723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