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謝霆鋒現身黃山黃村古村落錄製《十二道鋒味2》並舉行開機儀式。謝霆鋒面遮彩色墨鏡,帥氣十足。馬蘇和羽泉作為鋒味家族新成員亮相。
既然來到安徽黃山,作為安徽人的咱們必須一盡地主之宜,向霆鋒好好介紹一下位於黃山休甯縣的秀麗古村——黃村,以及當地各種富有特色的徽味美食啦!
徽味丨皖花火腿
皖花火腿產于安徽休寧縣,其鮮美可與浙江金華、雲南宣威火腿媲美。 皖花火腿的原料是皖南花豬,此豬個體偏小,肉質好,醃火腿色鮮、味美、香脆。休寧縣醃制火腿已有千年歷史,據羅願《新安志》載:“中家以上歲別飼大豬至二三百斤,歲終以祭享,謂之年彘,而方興記以火肉(即臘肉、火腿)石芥為農民之珍”。
徽味丨璜尖香筍乾
璜尖香筍乾採用產自璜尖800米以上高山之上的毛竹鮮筍經過蒸煮、烘乾等工序加工而成。筍乾原料基地位於休寧縣璜尖鄉璜尖村,基地毛竹林面積有1100餘畝,平均海拔在600米以上,山高林密,雲遮霧繞,風光秀麗。基地所產的竹筍肉質晶瑩潔白,入口微甜,口感極好,為璜尖香筍乾加工基地提供了品質優良的原材料。
徽味丨毛豆腐
毛豆腐是徽州地區(今安徽省黃山市一帶)的漢族傳統名菜,是通過人工發酵,使豆腐表面生長出一層白色茸毛。由於豆腐通過發酵後使其中植物蛋白轉化成多種氨基酸,故經烹飪後味道特別鮮美,且營養價值高。
徽味丨臭鱖魚
徽菜名品,俗名“臭級魚”。制法獨特,食而得異香。相傳在200多年前,沿江一帶魚販將鱖魚以木桶裝運至徽州山區,途中為防止鮮魚變質,採取一層魚灑一層淡鹽水的辦法,經常上下翻動,如此七八天抵達徽州各地。此時魚鰓仍是紅色,鱗不脫,質未變,只是表皮散發出一種似臭非臭的特殊氣味,但是洗淨後經熱油稍煎,細火烹調,非但無異味,反而鮮香無比,成為膾炙人口的佳餚。
徽味丨黃山燒餅
黃山燒餅是安徽徽州漢族傳統名吃,盛行于古徽州地區及周邊部分地區。以上等精麵粉、淨肥膘肉、梅幹萊、芝麻、精鹽、菜油等手工分別製作皮、餡,經泡面、揉面、搓酥、摘坯、制皮、包餡、收口、擀餅、刷飴、撒麻、烘烤等10 餘道工序製成,其烘烤系在特製爐中進行,內燃木炭,將餅坯貼於爐的內壁,經烘烤、燜烘、及將爐火退淨後焙烤,前後在數小時而成。燒餅層多而薄,外形厚、口味香、甜、辣、酥、脆。
徽州丨黃村
黃村古村落位於休甯縣商山鎮境內,為古代邊防要塞,古名“西城”。始建于宋,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黃村是全國新農村建設示範村、安徽省歷史文化名村,環境幽雅,文風昌盛,素有“進士村”之美譽。因徽派建築“蔭餘堂”漂洋過海落戶美國波士頓而聲名鵲起、蜚聲中外。村中古跡眾多,有建于明朝嘉慶年間(西元1531年)的“黃村進士第”,占地790平米,被列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有清代康熙年間的“中憲第”,有創辦於1910年“黃村小學”,民國建築風格明顯,學校現存著名教育家黃炎培親臨視察時的題詞“知君所學隨所進,許我重遊到皖南”以及時任教育部部長朱驊題詞“桃李爭輝”等墨寶。 村落主要以孫姓和黃姓聚族而居,明清兩代經濟文化尤為發達,素有“金黃村、銀古築”之稱。原有“竹溪垂釣、楓林稱觴、古寺夕陽、芳亭攬秀、葛社催耕、茅崗步日、霞塢橫雲、前山積雪”八景,並建有四角飛簷的文昌閣、獨具匠心的武曲樓、涵遠樓、宏偉壯觀的紅門祠堂、幽靜典雅的集成書院(建於元朝年間,為古黟最早創立的書院,整個院落現基本完好)、賞心悅目的花園等一大群古建築,是古黟西南舊時的風景勝地。
古築村三面山坡簇擁,南面田野開闊、風景秀麗,遠處四周青山拱秀、山巒起伏,新安江支流源頭——武溪河橫貫村前。自宋朝伊始,各具特色文化發展的兩個古村落就已經形成一定規模。舊時的古築街是古驛道的必經之地,在上世紀30年代仍是保留60餘家店鋪的繁華商業街。同時黃村至今保存一條古時寬闊的“大夫街”,優美絕倫的石雕門樓相對排列。歷來崇尚文教、儒商的古黃村人才輩出,最具名望的是晚清時期的篆刻家黃士陵。
悠久的歷史,淵遠的文化造就了黃村,也造就了黃村人,黃村歷代名人輩出。除黃士陵外還有北宋村人黃葆光官至侍御史;清朝黃元治曾任雲南徵江知府,擅長書法,現故宮博物館仍有其部分藏品(黃元治:清黟縣西武黃村人人、曾任雲南徽江知府、康熙大理府通判。黃元治是一位黟縣四鄰八鄉交口稱頌的清官,他在西安任太守時,被當地百姓稱之為“青菜太守”,年年俸祿大多資助了當地求學困難的青年,晚年歸鄉,孑然一身,房無半幢,四無一丘,只得借住在宗族祠堂裡。“桃李園”的主人將其請到西遞講學,並將其作品永久性展示,是想讓後人學習黃元治,作一個忠君受民的廉吏。著述:《黔中雜記》、《潛龍庵》等等。);村中女性黃杏仙於清光緒卅年(1906),衝破封建意識的阻撓,在西遞村創辦了黟縣一所由女子執教的“崇德女子學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