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有媒體披露,國內有的景區超載擁堵,而黃山景區一些遊客卻被限客截流在景區門外,引發關注。記者日前走訪黃山風景區,一探原委。
景區承載量為何“縮水”?
——提升遊覽舒適度,增強遊客安全感
正月初三、初四兩天,黃山風景區迎來春節黃金周旅遊高峰,單日接待量均達到冬季日最大承載量3.5萬人。當購票遊客達到最大承載量80%時,該景區通過交通廣播、景區和高速公路電子顯示幕及全市導遊短信平臺對外預警,引導遊客遊覽周邊景區或改日進山遊覽。
有遊客提出質疑,為何有些景區人山人海、“超而不限”,黃山卻主動劃線、“超了就限”?黃山風景區公佈的日最大承載量為5萬人,為何春節期間突然“縮水”至3.5萬人?黃山管委會辦公室主任王國銀解釋說,根據《旅遊法》和國家旅遊局發佈的《景區最大承載量核定導則》要求,景區都要核定和公佈最大承載量。不超容量、不超負荷接待遊客是景區必須達到的基本要求,也是保障遊客權益、維護景區生物多樣性的客觀需要。
“黃山風景區原先公佈的日最大承載量為5萬人,今年春節前首次公佈冬季日最大承載量,是根據景區實際在國內率先對不同季節的承載量進行細化量化,旨在最大程度保障遊客安全,提升遊客體驗和旅遊舒適度。 ”王國銀解釋稱,黃山風景區核定冬季日最大承載量為3.5萬人,一是考慮到山嶽型景區的實際,比如海拔高差以及早晚溫差大,雨雪天氣游道易結冰打滑;二是考慮到冬季的天氣情況,比如生態系統相對脆弱,且晝短夜長,白天的遊覽時間較短等等;三是考慮到遊覽區域的調整變化,比如兼顧旅遊安全和生態維護,每年冬季都會暫時封閉西海大峽谷和天都峰等熱門景點。據黃山管委會相關負責人透露,黃山市正在抓緊制訂黃山景區東部開發整體規劃,通過打開東大門實現景區擴容,增加更多更新的旅遊產品供給。
“限客令”有沒有奏效?
——山上山下不同景,資訊對稱成難題
今年春節期間,黃山把遊客控制在新的飽和容量以內,景區秩序到底怎麼樣呢?
“去年春節黃金周,黃山共接待遊客177141人,其中正月初三接待量達48657人,許多遊客因當天的體驗和舒適度受到影響,頗有微詞。 ”黃山管委會副主任程光華介紹,今年單獨核定了冬季日最大承載量,春節黃金周的遊客接待量與去年基本持平,且整體平穩有序、服務品質提升,遊客滿意度明顯上升。
迎客松是黃山標誌性景觀,其所在的玉屏樓區域是黃山的精華遊覽區之一。玉屏片綜合管理組組長余盛明告訴記者,今年春節黃金周,轄區內秩序井然、安全順暢,沒有發生遊客滯留、露宿、糾紛等現象,無一有效投訴。他舉了兩組對比數字:去年春節期間,玉屏片開展遊客緊急救援5起,今年沒有這種情況;去年該片醫療急救點為遊客出診18起,今年“零”出診。
據媒體報導,春節期間,與黃山景區內平穩有序的景象不同,該景區外的高速公路上車水馬龍、紮堆擁堵。許多被限客截流在黃山景區門外的遊客反映“到了大門口,才看到有效資訊,已經晚了”。
遊客到了黃山門口卻吃了“閉門羹”,既影響了旅遊興致,也影響了既定行程。 “造成這種情況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景區與遊客之間的相關資訊不對稱。 ”黃山風景區黨工委宣傳部負責人坦言,為順應自駕遊、自助遊的發展趨勢,如何實現旅遊資訊的即時播報以及“點對點”“人到人”的精准發送,是一個亟待破解的難題。目前,黃山已著手調研整改,完善旅遊資訊預報預警機制。
治頑症有“良方”嗎?
——實名制預約管理,大資料指揮調度
伴隨大眾旅遊時代的到來,如何根治熱門景區假日擁堵頑症,不僅考驗著景區管理者的智慧,也考量著包括旅遊者在內的整個旅遊生態系統。
“造成熱鬧景區假日擁堵現象,主要有兩個因素:一是一些景區片面追求經濟效益,不按規定或者設法變通超容量接待;二是帶薪休假和彈性休假制度落實不到位,全域旅遊發展不平衡,人們出遊不得不擠在公共假期,且存在目標的趨同性和資訊的不對稱性。 ”中國山嶽旅遊聯盟秘書處負責人認為,從遊客角度來說,只有錯峰避流、理性出遊,才能保證旅遊的基本舒適度。
“今年,我們將在深化智慧景區建設的基礎上,下決心推行遊客實名制預約管理。 ”黃山市委常委、黃山風景區党工委書記黃林沐介紹,實行遊客實名制預約管理,有望減少以往遊客排隊購票等待的時間,提高遊覽效率,減輕景區的工作壓力。此外,還可以通過景區智慧化指揮調度中心,即時掌握各個節點、各個時段、各個區域的遊客流量,科學調度合理分流,有效緩解假日擁堵現象。 “淡旺季差異明顯、各地景區冷熱不一,仍是當前制約黃山市旅遊業均衡發展的瓶頸。 ”多年從事黃山市旅遊研究的黃山學院教授胡善風認為,整合該市各地旅遊行業及其相關領域的資訊資源,建立基於雲計算、大資料支撐的旅遊指揮調度統一平臺勢在必行。他舉例,某景區一旦接近日最大承載量,該平臺立即發佈限流資訊以及周邊景區的即時接待容量、公路通行狀況等服務資訊,有效引導遊客適時調整線路和行程,實現全市“一盤棋”削峰填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