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陽光灑在永興湖上,大紅的燈籠懸掛在古巷老宅中,迎春的對聯裝點著家家戶戶的門庭,村莊里處處洋溢著熱烈喜慶的氣氛。這個春節,徽州區呈坎村因其保存完整的古樸風貌成為央視《東西南北賀新春》東區主會場。乘著這股勁風,呈坎春節假期的旅遊更加紅火:短短7天,景區迎來17800多名遊客,同比增長22.4%
始建於東漢三國的呈坎村,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享有“中國古建築藝術博物館”的美譽,更被宋代理學家朱熹讚譽為“江南第一村”。
在旅遊日益多元化發展的今天,呈坎揚長避短、積極探索,讓古村落“鄉愁”的記憶凝聚流動的人群,將文化遺產傳承給子孫後代。
旅遊+文化:感受徽風徽韻
沐浴著初春清晨的淡淡晨霧,走在呈坎村光潤潔淨的青石板路上,看兩旁斑駁的粉牆黛瓦、爬滿青藤的農家院落,彷彿時空交錯。在呈坎村,近百條巷弄縱橫交錯,將戶與戶、房與房連成井然有序的整體,構成一組神秘的八卦立體符號,時間保持著村落創造時的形態,和諧、寧靜、淡泊。
方順來,呈坎八卦村旅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對徽州這片故土有著深深的熱愛,對徽文化的保護懷有執著的理想:“徽文化作為我國三大地方顯學之一,有著深厚的底蘊和豐富的內涵,保護好徽文化首先就是要保護好古村落的文化肌理,傳承好現存的農耕生活,保存歷史的真實性,以'原生態'讓呈坎古村落真正成為一個'活著'的古村落。”
秉承這一理念,在呈坎鎮黨委政府的領導和大力支持下,近年來呈坎村堅持不斷做“減法”:清理古村落水系水圳,實現“三線下地”,利用原生態的徽州磚石、竹筒瓦、馬頭牆等進行房屋改徽,新建過境公路保護村內建築,對旅遊線路上佔道經營和村民拉客、車輛亂停亂放等現象進行集中整治,力求把人、建築、環境有機統一起來,保留古建築、古文化的原汁原味,凸顯古村落風貌的完整,展現傳統文化的巨大魅力。
2013年,呈坎村以被列為全國文物保護樣板工程和全國古村落保護利用綜合試點為契機,投入巨資對古村落內“國保”古建築進行全面修繕。遵循著“加強保護、促進利用、傳承文化、惠及民生”的宗旨,由專業修繕工程隊傳承徽州歷史傳統,對易經館、羅聘故居、寶綸閣、長春社、老虎洞、首善儒宗、天春堂、環秀橋等重要古建築遺存進行修繕,確保修舊如舊,並同步完善古村落消防、防雷設施等,做好防蟲處理。目前文物保護樣板工程一期10幢古建築保護已基本完成,並啟動了二期5幢古建築修繕。在徽匠們的精心施工中,一幢幢古建築重煥生機,珍貴的文化遺產再放異彩。
旅遊+休閒:體驗徽州慢生活
古祠堂、古橋榭、古屋、古樹,還有代代相傳的傳說,沐浴著皖南山區濕漉漉的風雨,千百年來浸潤在一起、糅合在一起,構成了詩意田園的美景,也潑染出呈坎的水墨意境。
位於村南水口處有一幢頗有來歷的老宅——明萬曆年間徽州大儒羅應鶴的官邸,高規制的牌坊式門樓歷經數百年的風雨依然矍鑠。羅青一家人正精心地打理著這裡,一椽一瓦、一草一木,不難看出主人的別具匠心和用情至深。 “這是羅家祖上的老宅,我們對它有很深厚的感情。這些年村里旅遊發展很快,我們也整理了一些房間對遊客開放,就是想讓遊客在真正的徽州老宅里過一種慢生活,體驗家的感覺。”
投入400多萬元、歷時2年精心打磨,古井、土灶、廊亭、老藤……羅青的家佈局陳設古樸親切卻又別具風格;獨立衛浴、雕花老床,以及徽州美食吸引了很多客人。午飯時間,來自江甦的遊客正在用土灶做飯:“親自動手做飯的感覺特別棒!這裡的主人非常用心地將這棟古董級的徽派建築和溫馨雅緻結合在一起。吃一頓食材新鮮、烹飪可口的飯菜,聽一聽老房子的故事,掰一掰明朝村里那些事,彷彿住在歷史裡。雖然一直下著雨,內心卻是充滿喜悅!”
曾在呈坎旅遊公司工作了15年的旅遊經營管理工作的羅青深切地感受到了呈坎古村落的發展、蛻變:“我們呈坎是個原生態的古村落,以前傳統的觀光旅遊讓呈坎的優勢不明顯。如今,'互聯網+'時代讓旅遊更加智慧和便利,這幾年自由行、自駕游、散客化漸成主流,發展特別快,呈坎的鄉村旅遊也日益展現出自己獨特的文化氣質:遊客從'逛'風景到體驗'徽式'慢生活,很多遊客從中感受到徽文化的魅力,對呈坎流連忘返。”
順應著旅遊發展的新需求,近年來,呈坎鎮黨委政府和旅遊公司積極探索古民居合理保護利用模式,通過“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方式,吸引全社會力量投入古村落古民居的保護利用,越來越多的村民通過開辦鄉村客棧、民宿等吃上了“旅遊飯”,不僅腰包鼓起來了,而且更加懂得只有保護好老祖宗留下的“寶貝”大家的日子才更有奔頭。
“我們與攜程、去哪兒網等都有合作,平時遊客入住率在70%左右,節假日就是客滿。”羅青高興地介紹說,她和姐姐正在加緊對另一幢老宅進行修復,預計今年“五一”正式開放,而弟弟經營的行德堂鄉村客棧如今已是紅紅火火。 “去年村里已有十多家不同檔次和規模的鄉村客棧,今年就會有20多家了!”
旅遊+農業:銘記鄉愁的味道
鄉愁是要有寄託的,它或許是一種記憶、一種文化、一種味道。
穿行在窄窄而悠長的街巷裡,一陣陣豆腐香隨著巷口的風迎面撲來,在一家經營毛豆腐的小店,店主羅牡丹正忙著招呼客人:“俗話說'吃了徽州毛豆腐,打個巴掌都不吐',這小小毛豆腐可是有來歷的,朱元璋還吃過呢……”平底鍋中的農家菜籽油熬得香氣繚繞,金黃誘人的豆腐還未出爐,便早已圍滿了躍躍欲試的食客。
“我們這是祖輩上傳下來的手藝,很多遊客嚐過以後都覺得味道特別好,以前想帶走是不可能的;現在我們把工藝創新了,有毛豆腐乳、加熱即食的毛豆腐真空禮盒,外地遊客既能現吃也能帶走。”羅牡丹的臉龐泛起笑容。
隨著鄉村旅遊的發展,風味獨特的徽州美食也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吸引著遠道而來的四方遊客。依托呈坎的旅遊發展,羅家人的祖傳生意越做越紅火,毛豆腐的加工製作還入選了徽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幾年羅家人建起了加工基地,註冊了“呈坎羅氏”品牌,在全國各地開了25家門店,小小一塊毛豆腐伴隨著遊客的味蕾走遍了大江南北。
“在黃山這樣優美的生態環境中孕育的農產品規模雖然不大,品質卻是一流,這兩年'後備箱'經濟發展迅猛。”感觸著旅遊發展的新脈博,今年方順來又註冊成立了徽州山水田園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將呈坎周邊傳統的貢米、西瓜、紅薯,向日葵、油菜種植依托“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通過“互聯網”+智慧農業和生態旅遊把農民組織起來,讓農民“不離土、不離鄉”就業創業,不僅大大提高了農產品附加值、增加了村民收入,還激發村民重拾“田園生活”,也讓更多的遊客在古村落體驗“活態”風情,追溯綿延千年的鄉土文化記憶。
古街古巷古建築是鄉愁,好山好水的美麗生態是鄉愁,傳統的民俗文化、風土人情也是鄉愁。呈坎,讓鄉愁不再僅僅是抽象的懷舊情緒,靜美、詩意的體驗,讓每一個來到呈坎的人入心、亦入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