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2月,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復《皖南國際文化旅遊示範區建設發展規劃綱要(2013-2020)》以來,安徽省委、省政府大力推動這一區域的旅遊發展。其中,鄉村旅遊更被看作是皖南旅遊的潛力股。安徽省委書記王學軍多次談到鄉村旅遊發展,李錦斌6月任安徽省代省長以後的第一次調研就是走進皖南鄉村,考察鄉村旅遊發展,副省長花建慧更是一年數次深入農村考察調研鄉村旅遊發展。
自《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快鄉村旅遊發展的若干意見》《安徽省鄉村旅遊發展三年行動計畫》(2013-2015)等重要檔出臺以來,據不完全統計,僅皖南核心區域黃山、池州、安慶和宣城四市的旅遊和相關從業人員已達33萬人左右,旅遊業成為皖南農民創收的主要來源之一。
徽州民宿 展示中國文化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喂馬,劈柴,周遊世界;
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
皖籍著名詩人海子的這首詩打動過無數人。如今,這位英年早逝的詩人所嚮往的鄉村生活,在黃山市正被變成現實——這裡隨處可見“幸福的人”。
黟縣南屏村,傍晚時分,一場小雨讓這座古村平添了幾許鄉愁。但南屏新村民、深圳《特區文學》總編輯宮瑞華的家裡卻是一番溫馨的情景。古色古香的廳堂裡,他身著一身休閒裝招呼客人:“這座宅子和傢俱都是清末時期的。3年前我來這兒旅遊時,一眼就喜歡上了這個地方,這麼有文化的古村老宅,這麼零污染的地方,多好啊,這就是我一直嚮往的地方。”3年前,宮瑞華與南屏初次邂逅,毫不猶豫地買下了這幢房子,並花了相當於購房款3倍的價錢對其進行了修繕。如今,他一年大部分時間在此生活。61歲的他,除了每天在這裡正常辦公、編稿、審稿外,還拿出6間房屋作為客棧,招待南來北往的遊客。
像宮瑞華這樣選擇到黃山鄉村定居、旅居或度假的人,每年都在增加。2014年,黃山全市接待鄉村旅遊遊客2918.33萬人次,占全市旅遊總接待量的70.06%。在黃山市,這種通過對古民居的保護和利用辦起的高端鄉村客棧,通稱“徽州民宿”,是黃山鄉村旅遊的轉型升級產品,其創始者是西遞的豬欄酒吧和唐模的法國家庭旅館。
如今,徽州民宿在黃山市異軍突起。黃山市旅委主任李忠說,目前,全市客棧總數已有40餘處,如碧山的豬欄三吧、宏村的張公館、歙縣的九月徽州、黃山區的東園藝棧等。徽州民宿一舉顛覆了以農村、農事和田園為主要內容的鄉村旅遊概念,成功將徽州文化融進鄉村旅遊,創造了集文化體驗、鄉村風光和休閒度假功能於一體的新業態,備受中外遊客喜愛,代表著目前黃山市鄉村旅遊的最高水準。儘管房價大都遠高於黃山市的五星級酒店,但仍舊十分暢銷,旺季時一房難求。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安徽省旅遊集團投資打造的徽州區唐模法國家庭旅館是我國唯一一處由法國鄉村旅遊協會授權的法國家庭旅館。剛剛開業不久的黟縣蘆村悅榕莊,也成為當今世界頂級的度假品牌。
徽州民宿已成為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的舞臺:法國前總統德斯坦、前總理拉法蘭,瑞典瓦拉市代表團、境外花旗銀行董事、法國歐萊雅老闆、奧斯卡金像獎得主等多位國外政要名人都曾專程來到黃山鄉村客棧下榻度假。
此外,徽州民宿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國旅遊義工。如宏村清和月鄉村客棧的外國旅遊義工就有四五位。客棧主人奔岩介紹,這些外國遊客來他這兒做旅遊義工,都是沖著徽州文化來的,每年都有一批批徽州文化愛好者慕名前來。
農旅結合 踐行精准扶貧
近年來,馳名中外的祁門紅茶與旅遊結合得很緊密。祁門縣旅委主任胡意勝推薦的祁春紅茶莊園讓人不由讚歎:“嘿!這簡直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啊!”
莊園內,一池碧水,波光粼粼。四周樹影婆娑、群山環抱,茶樹一輪一輪呈梯田狀鋪滿山腰,幾名遊客正在興高采烈地拍照。1964年出生的祁春紅茶莊園莊主廖善寶說:“2011年,我首次聽到‘茶旅結合’4個字時,第一反應就是莫名的興奮,下意識地感覺到這就是我想做、要做的事。”
廖善寶是祁門當地人,當過教師、學過畫、經過商,履歷豐富的他,決定沖著“茶旅結合”大幹一場。經過半年跋山涉水的選點,他租下2000畝荒山,經過4年“愚公移山”式的改造,今年3月,眼前這座集種茶、品茶、賣茶、客棧、攝影、戶外運動和垂釣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祁春紅茶莊園終於開園了。
在被譽為“中國靈芝之鄉”的宣城市旌德縣,該縣旅遊委主任黃道平介紹該縣的特色鄉村旅遊線路時說,“靈芝休閒養生游是靈芝與旅遊嫁接的結果。”黃山雲樂靈芝有限公司的靈芝生產基地是該條旅遊線上的重要景點。在這裡,一眼望不到頭的翠竹林海裡,一片片靈芝茁壯成長著,大的蒼勁有力,小的萌萌可愛,讓人不禁心動。公司負責人張林湄說,當初並沒有想到靈芝還能成為旅遊景點,自打縣裡大力宣傳和培養靈芝養生旅遊線路以來,來這裡的遊客越來越多了,我們還推出了靈芝養生餐,形成了靈芝的銷售、養生、觀賞、攝影和旅行一條龍服務,效果非常好。
在皖南,像這樣“旅+農”“旅+林”“旅+漁”的特色旅遊村不勝枚舉,僅黃山市就有188個行政村從事鄉村旅遊接待服務。旅遊正在改變著農村和農民,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支重要力量,成為精確扶貧的新實踐之路。
在安徽,靠旅遊脫貧致富的第一個村非緊鄰黃山的上張村莫屬。1987年,受黃山影響,村民們依託村裡的翡翠谷,自發地將山場入股開發旅遊,並湊錢修起了簡單的遊覽步道和售票房。經過20多年的發展,當時年人均收入不足200元的貧困村成為現在遠近聞名的富裕村,2014年,上張村人均純收入達4萬元。
安慶岳西黃尾鎮則是近幾年旅遊脫貧致富的一個新典型。該鎮是一個傳統的林區,過去木材是群眾的主要收入來源。進入21世紀以來,岳西縣加強了生態保護,重點生態區域實現零採伐,群眾增收更困難了,生活貧困,201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才2900元。2011年,黃尾鎮決定發展旅遊業,開拓致富路。該鎮一方面大力整治鎮區環境,實施“美化”工程,引導農民創建木柵欄農家小院100餘家;另一方面,重點開發大別山彩虹瀑布風景區等精品景區。僅幾年工夫,鄉村旅遊火起來了,2014年,全鎮共接待遊客40萬余人次,鄉村旅遊綜合收入達1.1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了7232元。
美麗鄉村 輸血造血並舉
從安慶去池州,乘車經過安慶長江大橋從殷匯高速路口駛下,轉上一條穿村而過的省道,再往前開2分鐘,便看到一個滿園土菜館。再往前開,路邊不停地跳出農家樂和鄉村景點的招牌:山裡窩休閒農莊、灌口農家樂、沈家臘肉……皖南的鄉村旅遊已經全域化,並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貢獻突出。
旌德縣路西村原來只是一個極為普通的村莊,2013年開始“美好鄉村”建設。一年後的2014年,該村提出了發展農村經濟的新思路——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業。“對我們村來說,旅遊不是搞不搞的問題,而是必須搞!”1955年出生的村支書黃曉本看起來要比他的實際年齡年輕10歲,眼睛裡洋溢著創業的激情。他說:“美好鄉村建設與發展鄉村旅遊,對我們來說就是輸血和造血的關係。美好鄉村建設是在政府支援下實施的,路修好了,燈變亮了,垃圾統一處理了……但要長久維持,全靠政府補貼是不現實的,必須找到馬路有人掃、垃圾有人運、野草有人剪、村民有事幹的動力,這就需要造血。而旅遊就是我們最好的造血機器,因為我們有資源!”
池州市石台縣被譽為“中國原生態最美山鄉”,是“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縣旅委副主任王金格說,縣委、縣政府十分注重基礎設施和公共產品建設,公路、公車通到主要鄉村旅遊點,旅遊村實現免費WiFi全覆蓋。
在縣委、縣政府發展鄉村旅遊政策的支持下,大山村因旅遊而實現致富,其中,90%以上的村民直接從事旅遊業,平均每戶每年收入在20萬元左右。要問旅遊給村裡帶來的最大變化是什麼,村支書王自健說:“旅遊讓村民富了是不爭的事實,但要我說,旅遊給我們帶來的最大收穫,是我們的孩子不再怕陌生人了。”他認為,旅遊打開了大山村封閉的大門,帶來了外面世界的資訊,讓村民和孩子們增長了見識,開闊了眼界。
說到旅遊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關係,岳西黃尾鎮黨委書記舒寒冰說,新型城鎮化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選擇出一條適合區域特點的發展路徑。實踐證明,黃尾鎮走旅遊扶貧路是一條符合黃尾鎮實際的區域發展和新型城鎮化道路。
對此,黟縣縣長葉建強深有同感,他說,黟縣正將全縣作為一個大景區來統一規劃建設,城鄉互動、城景相融。
皖南鄉村旅遊業的興起,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城市人,賣出了農產品,加快了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了城鄉一體化發展。儘管各地發展水準不同,但相同的是,鄉村旅遊已成為這片田野上最富有希望的種子,它們為五千年的中國農耕文明注入了全新的內涵,使這塊鄉土因旅遊而變得更加美麗。(李遠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