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堅守10年,呵護“黃山第一松”

2019/08/27

8月10日至11日,受“利奇馬”颱風影響,黃山風景區迎來大風和強降雨天氣,蓮花峰和西海大峽谷兩處景點臨時關閉,迎客松守松人胡曉春與同事們也度過了兩個不眠之夜。
“颱風來襲期間,我們啟動了緊急應急預案,對迎客松實行24小時輪班值守,40分鐘左右巡查一次,重點觀察樹體能否承受風力、仿生態支撐杆是否移位、基部有無積水等情況。”胡曉春說,受周邊山體阻隔,“利奇馬”颱風對迎客松沒有造成損害。
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迎客松壽逾千年,是黃山十大名松之首。從1980年起,黃山風景區為迎客松專門配備了守松人,陸續建立了“技術監測、日常守護、專家諮詢、應急應對、科學管護”綜合保護體系。2009年,胡曉春經過層層選拔,從140多位防火隊員中脫穎而出,擔任迎客松守松人B崗,次年正式接任第19任守松人。
2006年,由於離家近、待遇也不錯,退伍回家的胡曉春應聘成為一名護林防火隊員。他在部隊時,有戰友問起迎客松,就覺得挺尷尬,因為他也沒見過迎客松的真容。擔任迎客松守松人之後,胡曉春挺激動也有些自豪:有機會與戰友相聚時,至少可以顯擺一番了。
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一間幾平方米的低矮小石屋,夏天悶熱、冬天潮濕,一副桌椅、一張簡易床,還有一些監控設備,這裡就是胡曉春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地方。
“迎客松多像一位老人,在默默無聞地守護著黃山。”一次,胡曉春聽到了一位遊客說的這句話,對他觸動很大。胡曉春說,守護迎客松,不僅是一項工作,更是一種接力傳承。既然選擇了守松人這個崗位,就要安心工作,守護好迎客松。工作之餘,他還主動向老同事學習、向技術專家請教,自學林學、病蟲害學、力學、古樹名木保護等方面的知識。
胡曉春說,工作苦點累點沒什麼,最難熬的還是單調和寂寞,還有對家人的思念。2012年8月,“海葵”颱風來襲,3天降雨量近500毫米,最大風力11級,風速達26.8米/秒,體弱的人根本站不穩。恰在此時,胡曉春接到電話,出生才29天的小女兒因高燒引發肺炎,妻子希望他請假回家一趟。實在無法脫身的胡曉春哽咽著請妻子諒解,直到颱風退去後才匆匆趕往醫院。
“現在迎客松建成了防雷系統和應急保護平臺,也有了專門的小型氣象觀測站和紅外線防侵入報警裝置,日常守護的工作強度不大。但面對萬無一失的要求,責任和壓力特別大,不敢有絲毫懈怠。”胡曉春說,通常情況下,他每天6點半左右起床,簡單洗漱後進入迎客松隔離保護區進行例行巡查,主要防止猴子、松鼠等動物啃咬樹皮,並把每天的巡查情況記錄在案。如果遇上極端惡劣天氣,白天黑夜連軸轉是常有的事。
10年來,胡曉春記錄的守護日誌就有60本。翻開一本本守護日誌,裡面詳細記錄著松針長度、新梢生長量、支撐杆件更換、根部水土保持以及天氣等情況,也記錄了胡曉春與迎客松朝夕相處的時間。10年來,胡曉春有7個春節陪伴著迎客松,每年休假時間累計不到兩個月。黃山風景區園林局玉屏管理區副主任蔣斌說,迎客松監測資料顯示:2018年樹高10.2米,比2006年增長了0.05米;樹圍2.16米,比2006年擴大了0.11米。根據迎客松新梢生長量、針葉束數量、松針長度、針色變化等監測結果,專家認為迎客松生長正常、樹體穩定。
胡曉春十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奉獻,相繼獲得安徽省愛崗敬業類好青年、安徽省最美職工、全省優秀共產黨員、全國旅遊系統勞動模範和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殊榮。
“這些榮譽不屬於我個人,而是屬於集體,凝聚著迎客松保護團隊乃至全體景區人的心血,也包含著廣大遊客的理解和支持。”胡曉春說。

Copyright © 黃山市旅遊委員 All Rights Reserved

Χ

此為外部連結, 即將離開這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