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黃山如何做好“融”文章?

2019/08/02

盛夏時節,記者在黃山市採訪時,聽到一個熱詞是“融杭”,一句提神的口號是“文旅新融合,黃山再出發”。解放思想大討論,首屆黃山發展大會,招商引資,招賢引智……這頻頻動作釋放出的信號是,黃山正在醞釀一篇高品質發展的大文章。
文旅融合 如何再次打好中國旅遊的黃山牌?
說起黃山,人們自然會想到旅遊,旅遊是黃山最靚麗的一張名片。從1979年開始,經過40年砥礪奮進,今日之黃山已成為全國旅遊發展的標杆和世界著名的旅遊勝地,並摘得了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和世界生物圈保護區3頂桂冠。
作為中國旅遊業的探路先鋒,黃山旅遊從未停止過改革創新的步伐。從“靠山吃山”到“走下山、走出去”,從景點旅遊到全域旅遊,從景點封閉輪休到新安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從旅遊綜合執法到設立旅遊行為“紅黑榜”……一次次轉型,黃山旅遊產業鏈不斷延伸;一次次創新,黃山旅遊品質不斷提升。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隨著大眾旅遊時代的到來,文旅融合已成必然趨勢,黃山這張牌還能打出什麼新花樣?
文旅融合,契合了人們對“詩與遠方”的嚮往。黃山不僅坐擁天下無雙的自然風光(境內12處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更有“東南鄒魯”之譽的徽州千百年來積澱的徽文化(擁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31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項,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名街、名鎮、名村19處,中國傳統村落271個)。有人這樣評價黃山:在有文化的地方,它是山水最美的;在有山水的地方,它是文化最厚重的。得天獨厚的資源,使黃山成為最佳的文旅融合之地。
西溪南是高鐵黃山北站附近的一座千年古鎮,歷史上文風鼎盛,人才輩出,至今仍保存著眾多文化遺存。記者在這裡看到,境內保留完好的古水系,把一條條古街巷、一座座深宅大院連成一體,與周邊豐樂河畔濕地構成一個完美的生態系統,堪稱人居環境的典範之作。2014年,北京大學建築與景觀設計學院院長俞孔堅初遇西溪南,便與這裡結下了不解之緣,他投資創辦了西溪南土人學社,在這裡實踐自己村落保護性開發和鄉村振興理論。他告訴記者,他的願景是要創造出一種新的居住方式,使其文化底蘊歷久彌新。
近年來,有越來越多文化人士也像俞孔堅一樣對西溪南“一見鍾情”,他們由一名普通遊客變為新村民,于此結廬而居,發展各自的事業,西溪南的文化創意產業由此風生水起,成為著名的創意小鎮。
在黃山市境內,文化底蘊深厚的古村古鎮隨處可見,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態多姿多彩。為讓其豐富的文化遺產價值更好走向未來,黃山市積極探索以“旅遊+”促保護利用的發展路子,營造良好環境吸引投資,催生出很多新的業態。如今,高端民宿、文化體驗館、私人博物館、書院、書吧、手工坊等與旅遊產業關聯度高的新業態,為遊客增添了更多新鮮體驗。
今年暑假,國家級非遺傳人洪建華創建的“黃山市徽派雕刻博物館”門庭若市,僅7月18日這一天,就接待了10批研學旅遊團隊。據其介紹,今年以來,前來該館參觀遊學的客人已達2萬人次。洪建華是竹雕藝人,他告訴記者,建這個博物館的初衷純粹是出於對徽州雕刻藝術崇敬的情懷,如今博物館受到研學遊市場如此追捧,是他沒料到的。
近兩年,國內研學遊市場出現爆發式發展,黃山市憑藉其自然與文化的最完美結合,成為眾多研學遊團隊的首選之地。徽派磚雕、石雕、木雕、硯雕、竹雕及徽墨、徽州漆器製作、徽派剪紙等非遺傳承基地和體驗館,都成為黃山旅遊市場亮麗的風景線。今年上半年,黃山市接待研學旅行190萬人次,同比增幅達105%。
將非遺融入現代生活,這對不同文化背景的遊客來說是一種最直接有效的文化解讀方式。黃山市充分發揮非遺傳承隊伍優勢,加強與故宮博物院合作,2016年成立故宮博物院駐黃山市徽州傳統工藝工作站,翌年啟動了“徽匠進故宮”中國非遺傳承人研培計畫。這些舉措促進了非遺人才的成長,同時為徽州非遺文創產品的研發拓展了廣闊空間。“徽州三雕”省級傳承人朱泓、朱偉兄弟倆打造的“徽字型大小”文創產品,通過故宮淘寶店平臺,將徽州雅致生活演繹成時尚之物,受到市場熱捧。
在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中,黃山市“旅遊+”外延不斷拓展。“旅遊+農業”,使黃山特色農產品美名遠揚,越來越多的農民吃上了旅遊飯;“旅遊+體育”,使黃山成為戶外運動之都,接連不斷的品牌賽事賺足了人氣;“旅遊+科技”,讓遊客在黃山吃住行遊購娛,一部手機輕鬆搞定;“旅遊+攝影”,讓黃山“百佳攝影點”美麗風光紅遍朋友圈……更有研學旅遊、康養旅遊,讓遊人的腳步不由得慢下來、停下來、住下來,“白天看風景,夜晚望星空”的夜遊市場也悄然開啟。
當人們把游黃山當成一次心靈的修行,黃山旅遊這個金字招牌將以其厚重的文化含量再次被世界矚目。
融杭接滬
如何在疊加的機遇中乘勢而上?
生態、文化、旅遊是黃山市得天獨厚的3張名片,其優勢無與倫比,但多年來黃山市的發展卻與近鄰的浙江無法比肩。
一直制約黃山市發展的最大瓶頸是交通落後,而近年來,黃山交通狀況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正在迅速成為城市發展的優勢。目前,黃山市高速公路密度達到了長三角發達地區平均水準,尤其是建成、在建和規劃了7條高鐵,成為安徽省內繼合肥之後又一形成“米字型”高鐵的城市。黃杭高鐵開通後,黃山到上海最快只要2.5小時,到杭州只有1.5小時,與長三角大中城市進入了“同城時代”。
隨著交通優勢的凸顯,黃山市又迎來了一波政策利好:在不久前印發的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中,與黃山密切相關的新安江—千島湖生態補償試驗區、杭黃國際黃金旅遊線等被納入規劃。去年,黃山市作為唯一的浙江省外城市成功加入杭州都市圈,並與杭州簽訂了“1+9”戰略合作協定。
長三角地區在人才、技術、資本等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黃山與之山水相連、人緣相親、經貿相融。融杭接滬,意味著黃山可以共用這些優勢,迎來千載難逢的歷史性機遇。為抓住機遇乘勢而上,黃山市加緊謀篇佈局:以融入杭州都市圈為突破口,全面融入長三角,立足“好山好水”做文章;打造生態安全屏障,鞏固黃山作為杭州都市圈乃至長三角生態安全屏障地位;打造文化旅遊示範,使黃山成為長三角旅遊觀光、休閒度假首選地;打造綠色產業新地,瞄準上海、杭州都市圈外溢需求和延伸產業,大力發展綠色產業;打造健康宜居樣板,把黃山建成長三角康養福地和第二居住地。
融杭接滬,最為關鍵的是思想的融入和觀念的對接。從今年初開始,黃山市開展了為期3個月的“融杭,我們怎麼看、怎麼辦”解放思想大討論。全市上下深入查找自身短板,各地各單位有針對性地與杭州都市圈所轄區縣(市)、園區、部門結對子,求取真經,共開展對接620餘次,推進合作事項419個,並在發展理念、工作機制、政府效能、政務環境和精神狀態各方面與之全面接軌和深度融入,以破除小富即安、求穩怕亂、缺少擔當等影響發展的思想壁壘。
對接杭州都市圈新一輪發展規劃,黃山市積極參與規劃編制,推進頂層設計,深度謀劃共建黃杭綠色產業帶,著力打造長三角產業分工與協作示範區和杭州都市圈綠色產業重要承接地,推動與長三角兄弟城市生態共治、交通共聯、產業共融、文旅共興。
對標杭州都市圈的政府效能,黃山市不斷改善營商環境,推進“一網、一門、一次”改革,不動產登記跑出了“最快60分鐘”的安徽最快速度。目前,該市“一網通辦”事項占比達97.2%,市本級政務服務事項“最多跑一次”實現率100%,在全省率先創新推出“企業註冊、政府代辦”服務,企業開辦時間壓縮至3個工作日內,年底前可實現51個試點事項在長三角“一網通辦”,並提供50個“一件事”集成套餐服務,為創新創業創造提供便捷高效的全流程、全方位服務。
深度融入、主動對接、優化服務,為黃山市更高品質發展注入了無限生機。近3年來,該市共引進長三角項目785個,占項目總數的57%;今年1至6月共引進長三角專案116個,總投資145億元。在前不久舉行的首屆黃山發展大會上,該市累計簽約項目超100個,總投資近600億元。簽約專案中,長三角地區專案佔據“半壁江山”。目前,黃山市的旅遊服務、名優茶、綠色食品、綠色軟包裝、汽車電子、新材料、天然飲用水等與滬蘇浙產業互補協調的特色產業正在形成規模效應。7月31日,在黃山市舉行的杭州都市圈(黃山)鄉村文旅發展大會上,杭州、湖州、嘉興、紹興、衢州、黃山六市聯合發佈“品質鄉村旅遊”宣言,提出完善鄉村旅遊基礎設施、打造鄉村旅遊特色品牌、提升鄉村旅遊智力支撐、加強杭州都市圈城市協作,共同打造“中國鄉村旅遊示範區”。
在長三角城市群中,黃山市最獨特的優勢是文化稟賦和綠色資源。黃山市主要負責人告訴記者,黃山要加快發展,必須把保護文化與生態貫穿於發展始終,實現高品質發展。記者瞭解到,該市確立了走新型工業化的綠色發展之路,發展過程中,嚴把規劃佈局、產業准入、畝均效益、投資強度、環境保護和安全評估6道關口,努力探索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有效轉化,爭當踐行“兩山”理論的樣板區。
思想交融
能否在融合發展中抓住下一個風口?
“黃山的發展目光不應局限于傳統行業,要把握5G時代到來的新機遇,發展以大資料為主的新興產業,就有機會從時代的跟隨者變為領跑者。”“黃山要念好黃杭‘雙城記’的思想觀念經,在改革賦能、激發活力上開新篇。”
首屆黃山發展大會上,黃山市聘請的發展顧問站在各自領域的最前沿,為黃山發展把脈支招,思想的火花在這裡交融碰撞,給黃山市謀劃未來發展打開了宏闊視野。
高品質發展需要借勢,更要借力、借“腦”。黃山市以包容開放的姿態招賢引智、開門納諫,聘請一批院士專家和商界精英擔當發展顧問。黃山還將營造最優環境、提供一切便利,培育“我負責陽光雨露、你負責健康成長”的創新創業創造土壤,吸引各類人才為黃山發展貢獻智慧,近3年來引進高層次人才196人。如今,在黃山市城鄉各地,本土人才和外來人才交融互進,各種新理念、新創意、新思路不斷激發出創新創造潛能。
思路一變天地寬。有人提出,黃山最具優勢的旅遊、生態和文化這3張牌,可以有多種“打法”。
黃山旅遊品牌經40年鍛造,含金量越來越高,完全可以通過品牌運營創造出更多價值。尤其是黃山在風景名勝區保護和管理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黃山標準、黃山模式已成為行業標杆。如果以經營方式將“黃山模式”複製輸出,黃山旅遊這塊蛋糕可以做得更大。此外,在資本市場,“黃山旅遊”在融資方面也可以有更多作為。記者看到,黃山旅遊近期正多頭髮力,7月29日,“黃山好禮”首個體驗店在黃山玉屏樓試營業,8月1日,黃山旅遊官方平臺將正式上線。
黃山擁有全國一流的生態資源,地表水優良率100%,森林覆蓋率82.9%,空氣品質優良率95%以上。隨著5G時代的到來,黃山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發展大資料產業的理想之地。大資料中心精密設備對於環境的要求高,有專家認為,以黃山優越的條件,特別適合成為華東地區一個大資料中心,這是黃山實現超越的絕好機會。記者採訪中獲悉,黃山市已在大資料應用領域布棋落子,推出扶持政策,在高新區打造具有鮮明產業特色的數位小鎮。目前,總投資50億元的中國銀聯大資料中心專案即將正式落地,深圳華為智慧城市項目、科大訊飛黃山資料中心項目正在建設。另據瞭解,8月2日,黃山市將啟動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屆時,黃山市華為政務雲上線,雲海黃山大資料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揭牌,黃山市數字經濟產業聯盟成立。
黃山市是徽文化的主要發祥地,明清時期,正是在徽文化的深厚根基上,崛起了稱雄中國商界300年的徽商。同時,在實力雄厚的徽商推動下,徽文化走向了全面繁榮。如今,以徽文化為研究物件的徽學已成為有國際影響力的顯學,挖掘徽文化中蘊藏的當代價值,依託徽文化資源發展文化產業,打造更多徽文化呈現方式,不僅能衍生無限商機,更可以成為黃山未來發展的精神推動力。
徽文化並非產生發展於一個封閉的地域,其鼎盛時期也是文化交流互鑒最活躍的時代,大批文人墨客和文化藝術界領軍人物雲集徽州,開展學術交流、藝術創作和文化傳播活動,為徽文化注入了新鮮血液。今日之“徽文化熱”再次吸引文化界人士湧入黃山,不少偏僻的古村古鎮已成藝術家雲集之地,影視、書畫、學術講座及各種文創活動也紛紛選擇黃山,更有一批文化產業項目相繼落地。當多種文化形態彙集合流,未來之黃山能否成為一塊文化高地,成為充滿活力的文化藝術之都?這都值得我們期待。

Copyright © 黃山市旅遊委員 All Rights Reserved

Χ

此為外部連結, 即將離開這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