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靈韻之地,在春季的新安江上泛舟前行,兩岸多為高山峻嶺、綠樹環繞的徽派村莊,白牆黛瓦掩映其間。船在江中游,彷彿駛入了一幅沒有邊框的山水畫……
山是閉塞的屏障,水卻是開放的大門,新安江本就是古徽商的黃金通道,是連接蘇杭“天堂”之地的紐帶。發源於安徽省黃山市的新安江蜿蜒而下,在浙江省淳安縣匯集成為千島湖,而歙縣深渡鎮至淳安縣段,更是如同水墨丹青一樣的“山水畫廊”。
新安江水的清澈其實並非一如既往。上世紀90年代開始,千島湖水質富營養化趨勢加劇。 “共飲一江水”是人文相親,保護一江清水也是上游的責任。
作為黃山市歙縣深渡鎮的打撈隊隊長,餘根苟每天早晨6點就要和隊員們在30裡的河道上清疏巡查,這里處於新安江中游,近日的暴雨裹挾上游泥沙和垃圾,讓他們的壓力大了不少。然而,餘根苟卻清晰地感受到變化,“過去一漲水,上游的生活垃圾撈都撈不完,現在生活垃圾明顯減少,多數是雨水沖刷的枯枝爛葉”。
促成這一變化,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功不可沒。 2011年,在財政部、環保部的積極推進下,為期3年的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啟動,中央財政每年拿出3億元,安徽、浙江各拿1億元,以水質“約法” ,共同設立環境補償基金。
新安江畔的漳潭村地處深山,然而村舍整齊,枇杷漫山遍野。乾淨,是村子給人的最直觀印象。
村支書張繩然告訴記者,就在3年前村里還是“室內現代化,室外髒亂差,宅旁臭水溝,到處垃圾場”,隨著試點的推進,垃圾填埋和污水處理設施從無到有,新安江流域所有村莊實現了垃圾清潔全覆蓋,更重要的是老百姓環保意識增強。
試點期間,除了河面打撈和村級垃圾保洁,黃山市還採取了網箱退養、工業企業搬遷等20多項措施,皖浙兩省斷面連續3年全面合格,新安江水質穩中趨好,浙江千島湖營養化問題同步改善。
在小川鄉小川村,記者見到了59歲的退養戶凌歙峰,他去年剛剛引進了日本錦鯉養殖,魚苗每條就要1元,然而為了新安江保護,700多平方米的網箱“含著淚也只能拆掉”。
試點實施以來,新安江乾支流累計退養網箱6188只,涉及漁民3萬多人。拆除網箱的補償,就來自新安江生態補償基金,然而這只是購買網箱的成本。
“如今新安江水質在優良的高位維持,再改善很難,但稍一鬆懈,極易反彈。”新安江保護局局長聶偉平說,“期待新一輪試點盡快達成原則性框架,在穩定趨好的水質基礎上,延長試點的期限,加大治理投入;新安江和千島湖作為長三角重要的生態屏障,應以此搭建合作空間,走一體化發展、一體化保護的綠色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