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劇臉譜、徽劇劇本、徽劇戲服、工尺譜……如今,歙縣徽班紀念館已成為歙縣展示徽文化的一大亮麗窗口,亦是外地遊客和當地群眾了解徽班、徽劇的必到之處。
歙縣徽班紀念館位於歙縣徽州古城打箍井街的曹氏二宅中,佔地約280平方米。按文字展板展示、照片展板展示、實物展示、視頻播放、雕塑等功能,對其南宅、北宅、前院約500平方米的平、立面進行了布展。
日前,記者走進該館,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館內照壁上那幅由清代畫師沈容圃作的工筆劃《同光十三絕》,真實再現了清同治、光緒年間徽班進京後揚名的十三位徽劇演員當年的藝術風采。館內不僅用文字介紹了徽劇的歷史起源、徽班形成的歷史背景和四大徽班進京的輝煌,而且還展出了豐富多彩的戲服和道具臉譜等,多層次、多角度展示了徽劇的魅力。
歙縣文化館館長潘軍寧介紹說,“徽班”本是徽商當年蓄養的家庭戲班,是一個獨特的文化現象。當年四大徽班進京,在京城立足、發展,最終吸取各派戲曲精華,為國粹京劇的形成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徽班”作為徽文化的積澱和傳承,聯繫著徽州的歷史,彰顯著徽州悠久的文化,反映著徽州地域的民俗、民情,寄託著徽州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與嚮往。 “徽班”之於徽州可以說是品牌、是名片,而徽州之於“徽班”則是土壤、是故鄉。把“徽班紀念館”設在清代父子宰相曹文埴、曹振鏞家族後裔曹宅內,應該說是徽班真正的回歸故里,因為曹家祖上就是著名的徽商,徽班的發展與其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而曹家父子曾歷經清乾隆至道光三朝,在朝為官70多年,對徽班的進京與發展可謂是有舉足輕重的關係。
“從前年開始,我們就開展了徽劇進校園活動,每週五下午由徽劇傳承人到歙縣城關小學傳授孩子們徽劇的相關知識;去年9月11日,一部完整反映徽劇歷史的《歙縣徽劇志》在歙縣出版發行,成為全國徽劇、京劇乃至戲劇界的一大盛事;在歙縣璜田鄉,還有一支原汁原味的草根徽劇團,多次在農閒和節日在古戲台為農民演出,參加省內外展演也得到徽劇專家們的好評;歙縣徽班紀念館去年8月還被列入歙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歙縣文廣新局黨組成員施興華表示,歙縣作為徽班故里,徽劇的主要發源地,一直將保護、傳承徽劇作為己任,先後搶救、復活了“北漢王”、“廣太莊”等一批徽劇曲目,培養了一批徽劇傳承人。歙縣徽班紀念館展陳總的目標就是體現徽班起源、徽班發展、徽班與京劇關係、徽班與徽商關係等等,打造一個展示徽劇(徽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傳承基地。施興華說,“目前來紀念館參觀的人數已達百萬人次,今年底還將投入資金,將展廳硬件升級,繼續徵集展陳資料,不斷豐富內涵,增加展示形式,進一步提升徽班紀念館的品味和厚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