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紀錄片《大黃山》導演拍攝背後的故事

2015/10/05

總導演王振濤手記
你想看到一個什麼樣的黃山?這是我們剛接手紀錄片《大黃山》任務時,經常問別人也經常問自己的一個問題。我們獲得的最多的答案是“一個我不知道(不了解)的黃山”。於是,我們的創作出發點有了,同時我們將面臨的困難也接踵而至。
自1937年金陵大學孫明經教授拍攝第一部黃山紀錄片《黃山風光》,大半個世紀裡,黃山的影像出現在無法準確統計出來的黑白彩色攝影機的膠片裡、已經更新了七八代的攝像機磁帶裡。在這大半個​​世紀裡,黃山也從當初的默默無聞到今天的名貫中外。
正因為世人太熟悉它了,要拍出“不一樣的黃山”確實很有困難。世人皆知黃山美,熱愛黃山的攝影師們更是數登黃山,但他們總覺得拍不夠、常常覺得作品不夠完美。為什麼?因為黃山的氣候變幻莫測,地域寬闊,山勢又險峻複雜,想拍攝一個集奇松、怪石、雲海完美結合的鏡頭難上加難。所以黃山本地人開玩笑說,黃山的絕美景色是留給有緣的人看的,無緣的人數登黃山,不是遭遇大霧難辨東西,就是一覽無餘難覓仙​​境。所以拍攝的黃山影像雖多,留下的經典作品卻少。同時,隨著觀眾欣賞品味的提高、影像技術跨入“大片”時代,傳統手段拍攝的影像已經不能滿足觀眾更高的視覺要求。
如今的中國電視正在向高清時代轉型,高清技術的應用大大拓展了電視創作的空間。與此同時,一批新近研發的高清便攜式數字設備也為特殊環境的拍攝提供了可能,高清紀錄片《大黃山》便是在這種環境下應運而生的。
面對黃山特殊的拍攝環境和要求,《大黃山》攝製組大量使用多種小型高清拍攝設備,如移動逐幀拍攝的5D3,全能運動拍攝的Go-pro3等,突破了傳統高清攝像機體型巨大、待機能力低、配套要求多、製作成本高等諸多局限,實現了移動逐幀拍攝技法、夜間拍攝、水下攝影等,實現了傳統攝像機難以達到的效果。 4K級的Red one被界定為數字高清電影拍攝機,好萊塢大導演們也開始用Red one來拍攝電影,此次《大黃山》攝製組在情景再現歷史故事時就使用了Red one。技術剛剛成熟的六旋翼飛行器也被投入到本片的拍攝中,其獨特的運行軌跡、超常規的運動幅度,秒殺所有傳統的特種拍攝設備。一系列前沿設備的使用,為呈現一座前所未見的黃山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
想拍攝好黃山必然離不開航拍,但在黃山幾十年的影像記錄中,航拍鏡頭少之又少。究其原因,一是航拍的手續繁瑣、費用高昂,二是黃山的小氣候難以預測,三是山地飛行危險係數大。因此歷史上難得的幾次黃山航拍,幾乎全是觀看沙盤式的視角,基本上看不出黃山的雄奇俊美。
這次黃山航拍,央視與安徽台都高度重視,不但出巨資在國內首次使用六軸電磁調整系統航拍陀螺儀,還反复遴選攝影人選,最終組成了一支國際航拍團隊:來自奧地利的攝影師Irmin Kerck,來自加拿大的山地飛行員Joel Adam Reavie,以及擔任過北京奧運會航拍的服務團隊。在航拍準備階段,我們帶領攝影師和飛行員在黃山風景區及周邊實地勘測,設計飛行路線及確定航的鏡頭腳本。由於山路險峻並且工作過於投入,人高馬大的攝影師Irmin Kerck因膝蓋受傷以至無法行走,當正式開拍時,他每天都是拄著拐杖登上直升飛機的。
早在半年前,我們根據黃山風景區十年的氣象數據確定2013年5月15日正式航拍,但沒料到一場突如其來的颱風給風景區帶來了四天四夜的瓢潑大雨。也許是精誠所至,也許是運氣極佳,5月19日,碰巧是以徐霞客遊記開篇日命名的“中國旅遊日”,但我們的飛機正式航拍時,湛藍的天空下,本年度第一場大規模的雲海波瀾壯闊地展現在眼前!特別要感謝加拿大的山地飛行員Joel Adam Reavie,他憑藉著嫻熟高超的飛行技術,緊貼著懸崖峭壁以觀察、尋覓的平行視角穿越黃山的雲霧和峽谷,大大增強了航拍的視覺衝擊力。過去黃山航拍不敢想像的鏡頭,這次我們實現了。
當然,再好的技術條件沒有好的創作團隊也是不行的。技術條件解決的只是畫面表現的問題,核心的故事內容更要靠主創人員去挖掘與思考並遵照“中國故事,國際表達”的原則進行創作。比如本片的第一集“人間仙境”,如果還像過去一樣自說自話地展現風光,已經很難吸引當代的電視觀眾了。所以我們選擇從新的科學探索的視角追尋“黃山五絕”形成的原理和規律,層層遞進地講述神奇“五絕”的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
這是一支年輕的創作團隊,但各集導演都是富有個性、追求卓越的。為了拍到去年冬天最後一場雪,導演郭巍在春節前就帶領攝製組守候在黃山迎客松旁,雖然在除夕的凌晨三點盼到了雪花,但“雪下的像是倒垃圾一樣” 。暴雪中的迎客松承受著難以預知的壓力,攝製組也經歷著從未應對過的考驗,攝像機拍兩個鏡頭就要回屋裡吹暖氣化冰,監視器被暴雪遮擋,連攝像機的尋像器最後也凍住了,逼的大夥兒只能憑感覺“盲拍”。程丹是攝製組唯一的女導演,她負責的第五集“山水畫卷”要求從畫家、攝影家的角度去解讀心靈寄託的黃山。對於一名紀錄片新兵來說,歷史人物故事的情景再現、古代名家畫作的電視呈現與藝術解讀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戰。創作過程中被推倒重來了多少個版本,委屈地流過多少淚,恐怕連她自己都數不清了。
此次與央視紀錄頻道的合作,我們分享了央視前沿的技術資源以及強大的智力支撐,大大彌補了省級台紀錄片製作能力的不足。對安徽廣播電視台來說,紀錄片《大黃山》既有利於紀錄片創作觀念的更新,也有利於學習掌握先進的技術裝備,鍛煉出了一支年輕的紀錄片創作隊伍。
作為安徽台建台以來製作規模最大的一部紀錄片,《大黃山》得到了省領導及台領導的高度關注。張蘇洲台長親自審改文稿、審片並提出具體的修改意見,副總編輯禹成明數十次召開節目策劃會、提出詳細的修改意見。正是一次次的督促、鼓勵乃至批評,推動著這部紀錄片向更高品質的方向努力。
正是各方齊心協力的努力,六集高清紀錄片《大黃山》才得以從幕後站到了台前,誠惶誠恐地等待電視觀眾的檢閱。

Copyright © 黃山市旅遊委員 All Rights Reserved

Χ

此為外部連結, 即將離開這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