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鱖魚、一品鍋、毛豆腐……說起“八大菜系”之一的徽菜,我們都耳熟能詳。但當說到徽菜起源時,就會提到舊時每年正月十八在績溪都舉行一場“賽瓊碗”活動。如今已成為省級非遺的“賽瓊碗”到底是怎麼回事?它和徽菜有著怎樣的關係?而徽菜背後又有著哪些故事呢……
“古徽州第一偉人”汪華
“說到‘賽瓊碗’這個活動,就不得不提到被稱為‘古徽州第一偉人’的隋末農民起義領袖汪華。”績溪縣徽菜史研究專家邵之惠說。
據邵之惠介紹,汪華是隋末唐初地方自治首領、唐代大臣,今績溪登源人。他幼年時父母雙亡,後苦練刀槍弓箭,武藝超群。長大後應郡府招募加入義軍。隋末天下大亂,生靈塗炭,汪華策劃了一場兵變,相繼攻佔宣、杭、睦、婺、饒六州,擁兵十萬,號稱“吳王”。其時正是國家動盪,民不聊生之時。而汪華所治之地,十年不見兵戈,百姓得以安生,一派平和景象。
“汪華為政寬宏,且盡力調和土著與移民之間的矛盾,使六州百姓得以在亂世安居樂業。”邵之惠說,西元622年,汪華奏表歸唐,使徽州之民省去了戰亂之苦。唐王李淵嘉獎封其為越國公,後授為左衛白渠府,統軍事掌禁兵。649年病逝于長安。
為了表示對保境安民、功勳卓著的汪公的虔誠之情,自唐代開始,每年正月十八的汪華忌日至二月十五日的汪華誕辰日,績溪鄉村皆要舉行花朝會。盛會有掛燈送燈、殺豬宰羊、設案置供、撐旗迎神、敲鑼放炮、燃香祭祀等程式。置供,即烹製瓊碗,擺設供獻。“‘瓊碗’本為供品,因其冠冕豔美,富麗多彩,如瓊似玉故名。觀眾一邊欣賞琳琅滿目的瓊碗,一邊品評其技藝的高下,讚譽之聲不絕於耳,因此叫‘賽瓊碗’。”邵之惠說。
邵之惠還告訴我們,為表達紀念之情,家家戶戶爭相以當地最好的山珍野味、園蔬瓜果、麵食糕點、乾果水果及盆景盆栽等精製供儀,並以二龍戲珠、鳳凰展翅、魚躍龍門、五穀豐登、鴻福無邊、蟠桃獻壽等吉祥詞句冠名。“最大的賽瓊碗活動,不僅供獻多達上千道,在案桌旁,還設有粗如斷柱的巨燭和飼養了多年的壯如牯牛的會豬。”
歎為觀止的“賽瓊碗”活動
氣勢恢弘,萬人空巷……在日前舉行的第五屆徽菜之鄉美食文化旅遊節上,我們終於一睹了徽菜發展之源“賽瓊碗”的“真容”。
祭禮開始時,由24名禮生分列兩廂,村中年長且有威望者擔任大贊和陪贊站立堂上,又有司儀、東引、西引等各司其責,禮生手捧茶、酒、三牲及香、帛等供儀,總齋官主祭。按照傳統禮儀,由大贊高唱祭祀程式,司儀引導禮生和主祭進行各項祭禮程式,最後為“捧祭文者讀祭文”,大贊宣告禮成。
在觀看祭禮的同時,參觀展出的“瓊碗”。瓊碗擺在大案桌上(名瓊碗台),案桌由6只長約8尺、寬4尺的大桌拼成。神像前順次擺著清茶、美酒、糕點、三牲(豬、雞、魚)。再前是一行行瓊碗,排成24行,每行12只,共288只,都是選用大號描金畫彩的景德鎮細瓷碗,碗沿貼上金箔或彩紙,盛著各色供品。這些佳美供品皆為鄉間徽廚高手藝人精心製作。有用多種土特產、山珍、海鮮為原料烹製成各色菜肴食品;有用豬尾、豬耳、豬內臟、火腿、香腸、肉鬆、皮蛋配以青紅絲製成花色冷盤;有用海參、烏賊、對蝦、海蟹、海蚌和海帶、紫菜等組成水晶宮八寶圖;有用麵粉製成“蟠桃獻瑞”、“福壽(佛手)滿堂”等寓意吉祥的花色細點……我們看到,這些菜肴細點,葷素兼備,造型悅目,色香俱全,體現出徽菜特色和徽廚的高超技藝。
不僅如此,在瓊碗台我們還看到土藝人設計製作的工藝品和花鳥盆景,件件匠心別具,惟妙惟肖。可以說,只只瓊碗都是特色徽菜的展示,也是朵朵絢麗精美的民間藝術之花
徽菜故事多
“手捧苞蘿粿,腳踏木炭火,除了皇帝就是我。”這是流傳在績溪的民謠,從中透出績溪人對當地菜肴的喜愛。吃過徽菜的人都不會忘記:那鮮美的臭鱖魚、噴香的一品鍋、土制的炒粉絲……績溪是徽菜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擁有“中國徽菜之鄉”的美譽。
而關於績溪菜的故事,也一直在民間流傳,早已成為飲食文化的一部分:朱元璋屯兵績溪快活林,演繹了膾炙人口的“毛豆腐”故事;戎馬十數載的胡宗憲返回故園將攜帶的海味與家鄉山珍同燴一鍋,烹製了深情厚誼的“全家醴”;乾隆皇帝微服私訪上川村,成就了嶺北名肴“一品鍋”;紅頂商人胡雪岩啟發了上海大酺樓徽廚創制了“腐乳炸肉”……最值得一提的是,1956年6月1日,武漢大中華菜館為接待毛澤東主席,徽菜名廚程民開、邵在維完成12道徽式魚宴,毛澤東因此創作《水調歌頭》“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 。“武昌魚宴”也因為毛澤東主席的詩句而增添了一份傳奇色彩。
那麼,徽菜是如何從皖南深山走出為世人所知的呢?
據邵之惠介紹,早在宋代,就有績溪人設肆于古都長安;明代,隨徽商開始進入浙北一帶城鎮;清乾隆間徽班晉京,績溪徽廚伴入京都,其徽州菜館業也始稱“徽館”;徽館業的興起,最終讓這一形成於山旮旯的地方菜肴為世人所知。據統計,自清康熙年間至新中國成立初,績溪在全國各地設有莊、行、館、店、棧1800多家。長三角、大西南一帶,更成績商壟斷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