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黃山市全力打造美麗中國先行區

2013/10/24

黃山新聞網10月22日訊(朱湧胡海萍)早在1927年,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把自己的家鄉——徽州與歐洲美麗的國家瑞士相類比,他說:“我們徽州,山清水秀,氣候溫和,人民向來安居樂業,真可謂之世外桃源。察看他的背景,世界只有一個地方和他相類,這個地方就是瑞士。”明清以來,稱雄中國三百多年的徽州商幫創造了“無徽不成鎮”的輝煌。他們把衣錦還鄉、榮歸故里、光宗耀宗當做人生奮鬥的最高境界,有的富商大賈把終生累計的財富用於建設自己的家鄉。於是,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在中國建築史上獨樹一幟,成為中國建築藝術寶庫中的瑰寶。因而,陶行知先生在80多年前就預言:“將來的新徽州很歡迎大家來登黃山,游練水,憑弔朱晦庵(朱熹)、戴東原(戴震)。將來的新徽州要造成一種境界……我們千萬不要辜負‘新安大好山水’。”
  近年來,黃山市繼續以鄧小平黃山談話為指標,按照省委書記張寶順“把黃山建成瑞士洛桑、義大利羅馬那樣的世界著名城市”,前任省長李斌提出的“黃山最有資格成為美麗中國建設先行最有能力擔當建設皖南國際文化旅遊示範區的重任”的要求,依託國家部委關心支援下構建的四大國家級戰略平臺——全省唯一的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全國首個跨省流域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和皖南國際文化旅遊示範區,加快發展國際文化旅遊、建設現代國際旅遊城市步伐。
  全力打造徽州文化核心競爭力
  黃山市是徽文化的發祥地和承載地,歷代名人輩出,文化遺存豐富。擁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一座,名鎮2處,名村10處,歷史文化保護街區3處、中國傳統村落16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級名錄16項、傳承人20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7處,館藏珍貴文物6878件。時至今日,人文氛圍依然濃厚,近年以社會投資為主建成了博物館群54家,每2.8萬人就擁有一座博物館,遠高於全國每62萬人一座的平均水準。江澤民同志視察黃山時指出:“如此博大精深的文化,一定要讓它永遠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胡錦濤同志視察安徽時指示:“中國的文化特別是徽州文化要發揚光大”,近年來黃山市圍繞著文化軟實力建設,以推進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為主線,編制實施了《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總體規劃》,制定了《黃山市文物保護管理辦法》、《黃山市古村落保護辦法》等規範性檔。
皖南古民居是徽州文化的重要載體,全市8032處不可移動文物中有7157處是皖南古民居。為保護好這一不可再生的珍貴文化資源,2009年9月,黃山市啟動了“百村千幢”古民居保護利用工程。作為加快建設現代國際旅遊城市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百村千幢”古民居保護利用工程是指計畫用5年時間在黃山市境內選擇101個古村落和1065幢古民居進行保護性利用。工程總投資55億元,採取整體保護、集中保護、重點保護等方式,通過開展生態修復、整治村落環境、維修古建築單體等,力爭打造具有旅遊新業態特色的古村落30個,古民居集中保護地10處,整體保護黃山市文化遺產的人文生態和自然生態環境。
  黃山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安徽省皖南古民居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了《黃山市古民居認領保護利用暫行辦法》、《黃山市古民居搶修保護利用暫行辦法》、《黃山市古民居遷移保護利用暫行辦法》、《黃山市原地保護利用土地轉讓、調整辦法程式暫行規定》、《黃山市“百村千幢”保護利用工程資金補助暫行辦法》、《黃山市古村落保護利用暫行辦法》、《黃山市集體土地房屋登記辦法》等七個地方規範性配套檔,對古民居保護利用工作涉及的搶修、遷移、認領、土地轉讓、房屋登記、資金支援、相關程式等做出明確規定。堅持了群眾自願、依法辦事原則。
  在實施這項巨大過程中,黃山市有關方面積極探索建立有效推進機制、完善政策支撐體系、拓寬資金籌措管道、因地制宜科學保護、科技注入規範實施,走出了一條保護與利用緊密結合的新路。截至2013年9月底已累計完成投資55億元,完成101個古村落的規劃編制,實施了83個古村落和1065幢古民居的保護工作,其中認租、認領、認購古民居293幢。形成了湖邊古村落、秀裡影視村、黎陽故邸、五福會所等13處集中保護地,打造新業態19類600處,成為徽文化旅遊新亮點。
  “百村千幢”工程的實施,對於提升城市魅力,壯大旅遊經濟支撐,繁榮文化產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全面建設和諧社會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將載入黃山加速建設現代國際旅遊城市的壯麗詩篇。
  2012年7月,中宣部《宣傳工作》專題介紹了黃山市實施“百村千幢”工程的經驗和成效。2012年8月時任安徽省省長李斌作出批示:“這項工作很有意義,既保護了文化遺產,又推動了當地旅遊經濟發展,在皖南國際文化旅遊示範區建設中應予推廣”。
攝影產業是文化旅遊密切融合的旅遊新業態。2010年1月,黃山市委四屆十次全會作出打造“百佳攝影點”、發展攝影藝術經濟的重大決策。首批推出最佳攝影點148革,按照“統一規劃、分級負責、系列開發、形成規模、整體包裝、構建網路、做強品牌、放大效益”的要求,對基礎設施進行全面升級改造,截至目前,已累計投入2.15億元,完成123個項目點建設,共提升山鄉道路880公里、新建停車場98個,攝影觀景台175個,旅遊公廁103處,添置標示標牌、配備環保垃圾箱;開發出攝影、寫生等系列文化體驗產品,編排田園風光、民俗風情、農家生活、文化體驗等10多條攝影旅遊專線,通過舉辦攝影大賽等活動宣傳行銷,帶動發展農家樂327家。
  項目一推出就迅速打響了品牌,廣受市場歡迎,被納入安徽省“文化強省”重點專案並得到國家、省有關部門大力支持。初步統計,兩年來共接待攝影采風遊客500多萬人次,其中攝影團2822個,綜合收入38億元。攝影產業已經發展成為黃山市文化旅遊重要新業態。
著力提升生態文明品牌影響力
  黃山市具有山水優美、生態優質、文化燦爛等得天獨厚的優勢,新安江被國家確定為長三角乃至華東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和戰略水源地。為保護好這一方淨土,形成“一路山水一路景”生態文明示範區,黃山市委、市政府認真抓好安徽省生態強省“一號工程”的實施,始終將新安江治理作為各相關工作的重中之重,成立了以市委書記為組長的領導小組,設立了新安江流域生態建設保護局負責日常工作。出臺了《關於建設生態文明展示區的實施意見》、《關於加強生態市建設的決定》、《關於加快新安江流域綜合治理的決定》。以實施新安江流域水環境補償試點為契機,強力推進新安江綜合治理。研究確定了防洪保安、水資源保護開發、生態保護、污染防治、村鎮整治、航道航運、交通設施建設、產業結構調整、旅遊開發、土地整理利用、生態移民、環保能力提升等12個方面重點工作。2011年以來共實施綜合治理項目253個、完成投資195.1億元。2013年計畫實施專案100個。完成投資150億元。其中,新安江流域水環境補償試點累計完成投資20億元,組織實施了農村面源、工業點源污染治理、城鎮汙水處理、河道綜合治理以及環保監測能力建設等99個項目。流域內42個鄉鎮建立了垃圾處置體系,整治了21個規模養殖場,開展了7個千畝以上茶園減肥減藥試點,退養養殖網箱1900只,建成污水管網180.6公里,建成2個水質自動監測站,完成新安江流域(黃山市片)水環境管理平臺一期建設任務。


綠色是生態之本,也是黃山人擁有後發優勢的根基。以“保綠、還綠、增綠、強綠、存綠、駐綠”為主要內容的綠色品質提升工程,自然成為黃山市生態文明建設多彩樂章的精美片段。2011年以來,黃山市投資21.5億元,建設綠色品質提升點1162個,發展苗木基地5萬畝,綠化新安江延伸段130萬平方米,新造林31.8萬畝,全面提升了城鎮道路、節點、學校、社區、單位綠化水準,創建首批優質生態村40個,帶動全市100萬畝森林品質及沿線綠化景觀效果提升。長期而強烈的環保意識,把黃山市裝扮成名符其實的綠色家園,到目前,全市林地面積已占國土面積的83.1%。如今。黃山市已成為中部六省首個中國人居環境將城市,並正在積極爭創聯合國人居獎。流覽繁花似錦的城區,生態、徽韻、精巧、雅致的城市風貌如詩如畫,漫步鄉村生態福地,處處可見果蔬、竹木、藥材、花卉、和苗木基地等長勢旺盛的特色產業,形成了“高山林、中山果、低山茶、岸邊竹、水中魚”的多重生態構架。
  更值得一提的是,經過多年的努力,黃山市的茶產業已經成為全市農村的特色產業、富民產業和生態產業。2012年茶葉產量大2.95萬噸,綜合產值突破70億元,有9家龍頭茶葉企業進入全國茶葉行業百強,全市有機茶園、綠色食品茶園和無公害茶園認證率達到98.3%。品牌影響力日益擴大,湧現出一批著名的茶葉品牌和龍頭企業。產值、產量和綜合效益繼續多年位居全省第一。
如今,漫步在這山水交融、文化氣息濃郁、環境舒適恬淡的黃山市城鄉,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都能品悟到一種鬧市看不到的清新雅致,享受到與浮躁風氣截然不同的寧靜。
  伴隨著國家現代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的深入推進,這裡的特色發展之路將漸入佳境;伴隨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的逐步完善,這裡的生態環境將更加宜游宜居宜業;伴隨著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的持續建設,這裡的徽文化將煥發出更加璀璨的獨特魅力;伴隨皖南國際文化旅遊示範區的逐步形成,這裡的現代國際旅遊城市戰略目標將變成現實。黃山人所努力奮鬥的這一切,必將為人類創造更加美好的生存環境和發展模式,黃山市也必將成為令世人嚮往的吸引力更強的世界旅遊目的地,成為全人類共有的精神家園。

Copyright © 黃山市旅遊委員 All Rights Reserved

Χ

此為外部連結, 即將離開這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