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獻禮十八大 黃山景區文化旅遊蓬勃發展

2012/10/22

10月20日訊 (汪治平 報導) 黨的十七大以來,黃山風景區高度重視文化旅遊發展,千方百計不斷推進文化與旅遊的融合相生,實現黃山的科學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形成了富有黃山特色的文化旅遊和旅遊文化,進山遊客顯著遞增,產生了“生態環境優、社會評價高、評比榮譽多、旅遊發展快”的聚合效應,帶動了主要經濟指標的連連增長,取得突出成就。
黃山集八億年地質史於一身,融峰林地貌、冰川遺跡等豐富地質景觀於一體,薈萃“泰岱之雄偉、華山之險峻、衡山之煙雲、匡廬之飛瀑、雁蕩之巧石、峨眉之清秀”等眾美之長,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相映爭輝,“登黃山天下無山”的讚歎廣為傳頌,堪稱中國山水文化形式的典範和民族山水文化精神的家園。
  黃山遊覽磴道,初始于唐代,形成於明清,發展于民國,完善于當代,總長約85公里,石階6.3萬餘級,設計精巧,形制多樣。沿線還相應修建了滿足旅行基本所需且與自然風光相輝映的樓閣、亭台、橋樑、客棧等景觀設施,這些磴道與建築映射出黃山建設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是儒、釋、道、民俗等多元文化交融的結果,是一條獨特的文化旅遊長廊,其建設歷史亦是黃山旅遊文化發展的歷史。
  黃山是大畫院,是藝術殿堂。孕育自明清之際的“黃山畫派”傳承影響至今,是眾多藝術門類表現黃山的傑出代表。古往今來,黃山畫家、畫黃山抑或受益于黃山的畫家無計其數,漸江、梅清、石濤、戴本孝、雪莊、黃賓虹、汪采白、劉海粟、張大千、李可染、賴少其等歷代繪畫大師引領黃山藝術創作,成為黃山畫派的翹楚。傳世的黃山畫作精品紛呈,為世界各大博物館所珍藏,為世界各民族人民所欣賞。
  “文述靈區,詩傳奧境。”自唐代大詩人李白游山題詩後,歷代羽士高僧、文人墨客、官紳名流等慕名來山,探奇訪勝,吟詠唱和,創作了大量名篇佳作。據不完全統計,歷代歌頌黃山的詩詞歌賦達2萬多首(篇),自宋代以來編纂有《黃山圖經》、《黃海》等十餘部山志,堪稱中國文學史上的奇葩。石不能言,書自留芳。黃山現存自唐以降歷朝摩崖石刻300餘處,是一部鐫刻在花崗岩石上的黃山“史記”,是一座精華薈萃的中國書法博覽館,它賦予神奇險秀的黃山更具靈妙之蘊和歷史體驗。
  此外,以黃山主創的影視、攝影、郵票、郵品、明信片等等,起到豐富黃山旅遊文化的作用。
憑藉“生命體驗、飲食和德、綠色消費、名人效應”展現黃山文化旅遊特色。
  黃山是祖國大好河山中的瑰寶,“旅遊是一種健康的生命體驗。”黃山文化旅遊方興未艾發展迅速,是中國最受歡迎的旅遊目的地之一。置身黃山,登峰造極,探本追源,感受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文化、人與自我的過程,也就是人生、生命體驗的歷程。行旅黃山,欣賞美景,感受風物,科考學研,體驗生活,品味人生,對於從四面八方來到這方寶地的遊客、詩人、畫家、攝影家乃至科學家而言,黃山具有永恆的魅力。
  黃山的飲食文化植根於全國八大菜系之一的徽州菜肴,多以本地盛產山珍野味河鮮家禽為素材,招牌菜有火腿燉甲魚、醃鮮鱖魚、清蒸石雞、虎皮毛豆腐等上百種。如今,黃山各大賓館飯店,依據現代健康飲食的理念和習慣,對傳統徽菜進行了大膽改良和創新,更加注重飲食的文化內涵、食材的天然品質和烹製的獨特技藝,博得廣泛美譽。行止山水之間,品味舌尖上的“黃山”,自是別有一番風味。
  綠色,代表生命、健康和活力。綠色消費是一種具有生態意識的、高層次的、節能環保的理性消費行為。黃山旅遊大力發展和構建綠色消費,從滿足人類精神文化需求和生態需要出發,以有益健康和保護生態環境為依歸,強化對遺產資源、生存環境和物種的保護,以及物資的回收利用和能源的有效使用,積極構建並形成了符合人類健康和環境保護標準的各種旅遊消費行為和消費導向。
  黃山地處古徽州,鐘靈毓秀,名人輩出。許多名賢登臨黃山,讚美黃山,為黃山傳記,為黃山立名,僅近現代就有大畫家黃賓虹、大學者胡適和大教育家陶行知等;除了本地精英,黃山更深深吸引了各地乃至外籍名士到訪,如唐代的李白、賈島,宋代的魯宗道、范成大,元代的張可久、汪澤民,明代董其昌、徐霞客,清代的石濤、雪莊,近代的黃炎培、惲代英,外籍的安南、薩蘇、巴達蘭、盧泰愚、伊文思、東山魁夷等等,舉不勝數。尤其令黃山人感慨萬分的是,共和國的兩代領導人鄧小平和江澤民同志,分別于1979年7月和2001年5月親臨黃山,為黃山旅遊開山指路,為黃山發展賦詩鼓勁,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反響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立足“保護第一、科學管理、文旅相生、文化繁榮”培育黃山文化旅遊品質。
  文化與自然並重,保護與發展共贏。黃山堅持“保護當頭、發展為上、管理創新、和諧立山”的理念,忠實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從資金保障、人力配置、規劃指導、依法治山、管理創新與和諧立山等各層面強化對遺產的全面有效保護,景區文物保護與文化傳承取得顯著成效。首推黃山數位文保,組織開展全山摩崖石刻、文物古跡普查建檔,初步建成景區不可移動文物及館藏品專業資料庫管理系統。編制景區文物保護規劃,依據文物類型、內涵與現狀,制定科學、合理的保護措施。搶救修復了慈光閣山門、普門塔、千僧灶、法眼泉、放生池、書法碑林、觀瀑樓、檗庵塔和芙蓉洞等一批重點古跡名勝,實施了慈光閣、半山寺古建築防雷設施及文博收藏標準化庫房建設,開展了南大門、松穀庵、釣橋庵古建維修及周邊環境整治,對溫泉古遺址、雲穀寺靈錫泉進行了發掘保護。繼成功申報慈光閣、黃山摩崖石刻群、黃山古觀景亭、觀瀑樓與聽濤居等四處省保,積極推進黃山摩崖石刻群和黃山登山古道國保申報。
  與此同時,以系統化、數位化、精細化、人性化建設為重點,初步建成景區保護管理“十二大系統”,建立了全山、全年、全員防火工作機制,創立了古樹名木保護“一樹一策”、污水統管、數位化管理、標準化建設、雷電預警防範、松材線蟲病防範等一系列先進的保護管理舉措。按照“山內做減法,山外做加法”和保護專案優先的思路,實施了管委會辦公與生活設施外遷專案,在景區外建設了保護管理指揮調度中心、醫療急救中心、客運集散中心等,優化、減輕了景區的環境承載壓力。堅持“山下服務山上,山上帶動山下”的理念,大力支持周邊鄉鎮興辦旅遊、發展第三產業,積極帶動周邊社區發展,旅遊業已成為本地區最大的特色產業、支柱產業和富民產業。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文化帶動了旅遊熱潮,旅遊促進了文化發展與文化繁榮。黃山風景區立足自身品牌影響,通過發掘黃帝文化、道釋文化、徽州文化、紅色文化、演藝文化、飲食文化、民俗文化和生態文化等精神內涵,實施文化黃山精品戰略,強化景區文化設施建設,增強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推出特色文化旅遊產品,促進了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提升景區的綜合競爭力。深化體制改革,成立了黃山風景區文化發展中心、文化市場管理辦公室、文物管理所、書畫院和廣播電視臺等文化機構,組建了攝影、書畫、籃球、棋牌、歌舞和讀書等協會組織,建成了黃山風景區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地質博物館等文化場館。相繼實施了南大門文化休閒廣場、黃山藝術展示中心、溫泉休閒度假區、花山謎窟鐳射秀、全山數位電視轉換等旅遊文化專案建設,創建了書畫攝影寫生創作基地。編纂出版了《歷代名人詠黃山》《歷代名家書黃山》《歷代名家畫黃山》《黃山摩崖石刻》《黃山志》等文化專著,推出了中國黃山風景名勝區、黃山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黃山世界地質公園、黃山旅遊(途馬)、黃山風景區博物館、黃山書畫院等宣傳網站,相繼舉辦了“黃山文化與自然遺產展”、“黃山文物精品展”、“黃山風光名家攝影展”、“葉挺黃山風光攝影展”、“紀念鄧小平視察黃山30周年書畫特展”等專題展覽,開展了紀念建黨90周年、首個中國旅遊日、黃山國際登山大賽、黃山國際風光攝影大展等重大活動。黃山管委會還與央視、省台等優秀傳媒合作錄製《黃山》等高清影視,多視角展現“五絕”(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冬雪)風光和“五勝”(遺存、書畫、文學、傳說、名人)文化。
今後,黃山風景區將以可持續發展為宗旨,以文化旅遊為主線,不斷提升世界遺產保護管理層次和水準,不斷提高旅遊發展品質和綜合效益,以挖掘“五勝”為基點打造文化黃山,以生態保護為重點打造綠色黃山,以轉型發展為方向打造低碳黃山,以科技創新為動力打造智慧黃山,以形象提升為抓手打造品牌黃山,以輻射帶動為載體打造和諧黃山,朝著“黃山國際精品旅遊景區”和“世界一流旅遊目的地”的目標奮力前行。

Copyright © 黃山市旅遊委員 All Rights Reserved

Χ

此為外部連結, 即將離開這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