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喜迎十八大 黃山景區文物事業譜新篇

2012/10/16

汪治平 報導) 黨的十七大以來,黃山風景區高度重視文物事業發展,把文物保護工作納入景區旅遊、經濟、社會、文化協調發展的總體佈局。在實踐中逐步形成了具有景區特色的文物保護管理經驗,尤其在文物資源保護和文保單位申報上取得新突破,在文物古跡普查考證和挖掘搶救上取得新成果,在博物館文化建設和社會服務上取得新躍升,推動了黃山世界文化遺產事業的跨越發展。
黃山文物保護
一是健全保護機構。黃山管委會通過事業單位機構改革,整合資源,成立了黃山風景區文化發展中心(黃山風景區文物管理所、黃山風景區博物館、黃山書畫院),負責管理景區文博事業、文物保護和重大文化活動;負責規劃和指導協調景區文化產業發展;負責景區公共文化服務工作,指導協調基層文化建設。
  二是出臺專項規定。依據國家、省市有關文物法規、條例,黃山管委會制訂出臺了景區首個文物保護規範性檔《黃山風景區文物保護暫行規定》。
  三是實施文物普查。實施完成黃山風景區迄今最全面、最具體的一次摩崖石刻普查與描漆計290餘處;實施完成新中國成立以來黃山風景區首次文物古跡普查計148處;實施完成黃山風景區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並通過國家驗收,對照普查標準共記錄不可移動文物點60處。三次普查,基本摸清了景區文物古跡的數量、分佈與現狀,建立了文保數位管理檔案,有力推進了新時期景區文物保護工作的科學性、針對性和有效性。
  四是開展文保申報。成功申報了慈光閣、黃山摩崖石刻群、黃山古觀景亭、觀瀑樓與聽濤居等四處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劃定了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建立了“四有”檔案。在此基礎上,首次開展“黃山摩崖石刻群”和“黃山登山古道”兩處國保申報並有望實現零的突破。
  五是出版文物專著。深入挖掘整理,由人民美術出版社等出版發行了《歷代名家書黃山》、《歷代名家畫黃山》和《黃山摩崖石刻》三本文物專著,豐富了文化黃山的內涵,擴大了品牌影響,成為景區對外交流最具魅力的文化名片。
  六是完成十大工程。按照文物工作“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和“修舊如舊”的原則,加大投入,相繼實施完成一批重點文物古跡搶救修繕和保護專案工程:①松穀庵、釣橋庵落架維修;②慈光閣山門、千僧灶、法眼泉、放生池古跡修復及古建築屋面翻修;③慈光閣、半山寺古建築群防雷設施建設;④普門禪師塔、蘖庵大師塔修復及周邊環境整治;⑤靈錫泉與古溫泉遺址發掘修復;⑥觀瀑樓油漆及屋面修繕;⑦慈光閣名人書法碑林、芙蓉洞石拱券整體修繕加固;⑧博物館安監系統及標準化文物庫房建設;⑨黃山摩崖石刻保護提升及拓片製作;⑩全山省保立牌保護(11塊)。
  此外,依託黃山風景區博物館區位優勢、展陳環境和特色宣傳,籌建了慈光閣遊客中心,設有多功能服務廳、自然遺產展廳、文化遺產展廳和地質公園展廳,展廳面積達1380平方米。據不完全統計,十七大以來,累計接待參觀遊客超過350萬人,社會影響廣泛,綜合效益良好。

Copyright © 黃山市旅遊委員 All Rights Reserved

Χ

此為外部連結, 即將離開這個網站